在中國世界史論壇第五屆學術年會期間,我學院2007級世界史研究生宮曉晨同學有幸采訪到了廈門大學王旭教授。宮曉晨同學圍繞著美國城市市政管理、城市的發展模式以及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現實問題對王教授進行了專訪,王教授作為國內研究美國城市史的專家,對所提問題進行了細致解答。這些見解對我們今天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史的研究有著比較好的借鑒作用,現將采訪稿整理如下:
宮曉晨:王旭教授,您是美國城市史方面的專家,在此請教您幾個問題。美國作為一個聯邦體制的國家,其地方的自治性相當強,在市政管理方式上,許多城市獨創了他們的管理體制,那您如何看待這種城市的獨創性,我們中國的城市管理能否借鑒呢?
王旭教授:這個問題很好,美國的確是一個地方能夠高度自治的國家,州政府授予城市自治憲章,從而使市政府獲得一定的獨立自治地位。確切地說,美國的城市政府不是一個政治單位,甚至不是行政機構,而是一個法人單位或者經濟單位,是類似于企業的經濟實體,因此美國的市政管理模式才能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獨創性。這種體制的好處還在于,美國的城市與鄉鎮不是上下級隸屬關系,而是平行的關系,這就避免了城鄉的二元對立,進而避免了城鄉地位不平等。這一點很值得我們研究借鑒。
宮曉晨:王旭教授,我們一般人對于美國城市并沒有太大印象,只是在影視作品中有所了解,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美國許多大城市,在高度繁華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貧窮人家居住的簡陋房屋,俗稱“貧民窟”,這就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我想問的是,我們國家在今天城市化迅速發展的同時,借鑒美國經驗教訓,如何能避免或盡可能減少出現“貧民窟”呢?
王旭教授:這個問題很有現實意義,其實,“貧民窟”是各國社會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一國現代化進程中,當這個國家的城市化程度開始從20%向60%的城市人口比例邁進時,便進入到快速急進的城市化大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由于大量人口的涌入,在加上城市新生人口,人們的住房問題便難以解決,于是一些簡易的、破舊的房屋便會被搭建利用起來,并逐漸形成群落,構成了“貧民窟”。我國由于實行了廉租房等措施,對此處理得較好,但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比如,近年來我國由于流動人口過多,許多進城打工的農民便在城中建立起自己的簡易住房,構成了“城中村”這種特有現象。其實,這也是貧民窟的一種形式。
應當說,“貧民窟”的問題是各國城市化進程中必然出現的問題,并不會因為一個國家的性質而避免。我們必須直面這一問題,并及早預防,提出應對措施,這樣才能盡可能的減少“貧民窟”的負面影響。
目前,我國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進行著城市化,這意味著每年將有1300萬人口進入城市,這種規模是史無前例的巨大挑戰,就業、住房等一些系列問題便會十分突出。盡管如此大規模的城市化并沒有現成的例子來照搬,但我們還是能從對國外的城市史研究中吸取一些可貴的經驗教訓。
宮曉晨:謝謝王旭教授對以上問題的解答。我想問的第三個問題是近年來我們山東也在打造各種城市群、城市帶,山東半島都市群建設計劃出臺后,這一方面令人感到鼓舞,另一方面也有些人感到擔憂,就是在目前我省的經濟發展水平下,這種引進西方的建設大都市群的發展模式,是否能夠適用于我們的省情、國情?
王旭教授:這是一個與我們大家密切相關的問題。首先,山東的半島都市群一定要納入全國范圍來考察,一定要在具體的性質、規模上做好明確的定位;各個城市也要根據自身的歷史文化特點、經濟實力及比較優勢等進行建設,不要千篇一律的都搞成商業大都市,勞民傷財還不一定有多少效益。
其次,我要說明的是,這種城市群的概念本身并不確切,容易讓人誤解,導致單純的把城市擴大,這并不是城市化的良性發展道路。我們在提到建設城市群、都市群的同時,一定要同時強調發展城市周邊地區、強調發展周邊農村的重要性。要注意城市對周邊鄉鎮的帶動、互動作用,這樣才能真正把城市發展好。而非單純的建設城市,單純的注重幾個大城市的建設與聯系,進而忘記城市對鄉村的帶動促進作用。正像今年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上對農村的重視,我們地方政府也決不能忽視農村的發展。
美國在它高度城市化后,出現了許多住房、交通、犯罪等社會問題,被稱為“城市病”,導致了許多地區又有了郊區化、小城鎮化的逆向過程,對此,我們也應當引以為鑒。
王旭,1953年生,1990年獲歷史學博士,1993年被評為教授,1995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歷任東北師范大學美國研究所所長,歷史系主任,廈門大學社科處處長,美國史研究所所長。著有多部專著和譯著,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等多家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曾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并多次赴歐美和大洋洲從事學術交流活動,其中包括兩度獲得富布萊特(Fulbright)高級訪問學者基金。